回顧藝術家的作品

Summer+7.jpeg
 

别样光彩寄丹青

李牧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阅览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董伟教授的绘画作品,其别样光彩让人眼前一亮,我在文化艺术领域工作多年,对艺术创作的新探索、新实践总是心怀期待。董教授的画作中所表达的东西方艺术之间别具一格的交汇相融令人印象深刻,从中体会到一个艺术家对艺术不同凡响的追求。

董教授自幼学习绘画,早年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的前身)的设计和环境艺术专业,毕业后于北京建筑设计院从事艺术环境设计工作。两年后他又赴美继续深造读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在1998年被评为美国名校设计系的终生教授。多年来,董教授积极在国际舞台上弘扬中国艺术瑰宝的魅力,致力于研究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对于当代艺术和设计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创新创意。如今,他经过几十年职业和生活阅历的沉淀,将自己多年的中西方设计和艺术研究的感悟溶于笔下,从

西方的视角挖掘中国文化艺术的多重价值,在坚持立足人本的理念下,进行多种艺术形式的贯通性尝试。

董教授一直坚持以不断创新的艺术手法来再现大众对于真善美最本质的诉求。他认为艺术不仅仅需要带来视觉的冲击或刺激;艺术家不能只满足于对既有流派或主义的追随。多年来董教授在美国名校教授艺术和艺术理论、在多国讲学讲座、走过世界各地几十个博物馆、与各种在设计和艺术上有造诣的学者和艺术家切磋,从而使他深深体悟到艺术创作与大众之间共鸣的重要性,艺术的最终本质是要抒发人类对真善美的认识、理解和体验。艺术作品不仅需要抒发艺术家的情怀,而且有责任提出严肃的问题、发掘新的知识,进而对人类进步与社会的和平产生积极影响。如今在国际文化交流的推动下,真善美的区域性文化差异正在缩小,共性正在增加,如何把握这种共性中的动态平衡点是一个艺术家可以给世界大舞台所做的贡献。各国的真善美文化在世界大舞台上都有生存的条件,它们的共性和动态平衡点会给世界艺术领域增加别样的光彩。

董教授的绘画阐述了诸多元素综合之后的动态平衡,这其中不仅包括中西方的不同文化、中西方的不同画法、绘画材料之间的不同软硬程度、以及画面的不同机理程度等之间的平衡,而且追求构图不同空间层次上的平衡、以及点线面复杂组合之间的平衡。一言以蔽之,董教授的作品就是对于阴阳动态平衡的把握。他的创作方法可以从作品中看出,除了有用脑和心的统一来带动执画笔之手之外,还有一部分画是借助手流露出的自然笔触来带动心。脑、心、手这三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有效结合也体现了董教授多年来对设计方法的感悟,那就是自由地流露、理性地反馈。

董教授的这本画集荟萃了他国际化的艺术视野、中西交融的创作手法、以及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我非常高兴能为董教授的作品作序,希望以后能够欣赏到他更多的佳作。

2015年四月,北京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谁的彩墨在飞

罗杨

艺术是心灵的表达和渲泄,它既可以是散步时吹出的轻快口哨,也可以是一幅让人陶醉的水彩画,还可以是一种审美的生活行为,既充满了对思想和审美的追寻和快感,又充满了对世界和人生探索与发现的深层享受。每一个想让生命变得更丰富的人都可以选择这样的人生。董伟就是一位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并且收获了它的艺术家。

董伟用他的画笔把我带入了一个斑斓多彩的艺术世界。徜徉于这五光十色的美妙画境中,一种“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开张之势喷勃而生。透过缤纷沉静的色彩,使人强烈地感到蕴藏在其中的艺术的跳动之美,时空的舞动之美,生命的灵动之美。这些画作里,有的氤氲着“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生命气息,有的彰显着“香随翠笼晴偏重”的立体美感,有的生发着“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荒寂意境……不仅有着淋漓的笔墨、有着夸张的色彩、精致的笔触,更有着情致和意蕴的寄托和幻化,给人以一种明丽、鲜艳、响亮、含蓄的感受,以饱满的生命力量对观者形成了赏心悦目和悦心悦意的双重冲击。董伟对于文明的交叉和艺术的融合保持着盎然的兴致,并试图把中西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通过绘画交织在一起。因此,1987年他第一次在美国举办个人画展便取名“东西方艺术的交融”。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经营布局与西方绘画平面构成熔为一炉,将西方的色彩组合与中国的气韵生动化为一体,东西方不同的艺术因子丰富了董伟的绘画基因和艺术表现力。中国传统文化是董伟艺术中的内核,西方的抽象艺术和设计理念又给予了董伟的绘画不尽的视觉冲击力。

董伟是一位具有艺术家身份的文化学者,他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是位颇具权威的学者,在美国知名大学中做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在国内知名大学中兼职,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七人国际评估委员会委员。对于董伟来说,绘画是他选择的一种发声媒介,是他挥洒自己丰沛跃动的思想的舞台。作为深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艺术家,董伟选择去美国传播中国文化艺术的理念,在国际会议上以多种形式阐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作为一个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董伟倾注很多心力激情奔波在故土,他参与了山西碛口文化古镇研究和保护工作,并以现代的视角探寻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种种可能。在这样的经历中,中国漫长的历史里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俗风情、民族风貌、园林艺术滋养了董伟的艺术梦想,使得董伟善于用中国传统的艺术思维与艺术形式写形貌色。董伟曾言,他的心愿之一,就是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保护、展现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和园林文化。我想,他如愿以偿,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董伟的画作里,有着天然亲切的田园景致,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令人神往的居住环境,洋溢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既鸟语花香又宁静温馨,既诗情画意又平实亲切。在中国园林的“松、紧、驰、放”里,董伟悟出了绘画艺术的节奏。在“湖石系列”里,董伟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四象、四象生

八卦、八八六十四卦的演变方式,在中国的宣纸上,将中国画与书法的技法融合,他以六十四幅不同的太湖石来表达对湖石的感悟,以毛笔的独特质理表达太湖石的浑厚质感和韵味之美;在“春夏秋冬”的“春”系列中,董伟用毛笔的笔触,用优美、高雅、跃动的线条在宣纸上面表现春天,以虚实的对比表现春天的生长和生机,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想象和回味余地;在“冬”系列中,董伟用中国画的留白表达皑皑的白雪,用国画的层次感、笔墨的虚实来营造丰富的空间,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活力。董伟对故土的眷恋,有着一股从骨子里发出的对自己本土文化和民族价值观的热爱。喜欢和懂得中国传统绘画的人可以从董伟的画作中感到中西交融所碰撞出的明显新意的味道,那是一种“气韵生动”、“妙趣天成”之中让人耳目一新的取法和造型;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思维中,交融着西方抽象艺术的绘画语言和绘画状态的直接和纯粹;那是一种对中华文明有着文化自觉,又面向世界的开阔思维;那些西方的欣赏者也会从他的作品中读出中国的味道,那是一种不拘形式、以达遂意,讲究万象“我造”的东方智慧,那是一份含蓄内蕴、诗意盎然的意象情结,那是一缕杜绝陋俗,强调精神、气脉的冲淡气息。

董伟说:“绘画的过程酷似人生的旅途,当你盎然起步之后,各种环境和因素会引导你做出新的调整。不要着急和过分在意终点的模样和既定的行程,而是需要去认真走好每一步、享受每一分努力和阳光。”我想,董伟所追寻的是一种意境的充沛,而不单是一门技艺的灵巧;是一种文化的融合,而不是一种意识的分裂;是一种对人生真实的感悟,而不是一种对技巧刻意的把玩。在董伟的艺术世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到处都是灵性的宝藏,每一处风景、每一种事物、每一个人物都是创作的质素,都可以化作明丽的姿态生动地展现。这种不拘泥的自由感、无限制的综合性、中西贯通的融汇性,为人们的视觉和心灵插上了一双想象的翅膀,看到一个个连续的鲜活故事,而不是线条与色彩的无谓堆积。董伟的创作风格是综合性的,其中打通了理念的阵营、没有了形制的划分、化解了截然的区隔,其眼光因为完整而看得圆满,其态度因为自由而更加客观,其色彩因为单纯而更加本色。中式的墨、色之韵与西方的水彩、水粉在董伟的笔下有了诗意的再造,东方瞬间性、灵感性、情绪性的创作方式,与西方重视量化分析、讲究演变过程的创作思路形成了融洽的对接,它们共同成就了董伟的艺术对生命力的赞扬,共同绘就了这一块美好的“强烈且平静的天空的颜色”,共同铸就了董伟元气充沛的自我境界。今日之世界,只有匹配了时代心律的绘画语言,才能成为当代中国的艺术语言,只有匹配了世界心灵节奏的绘画语言,才能成为沟通当代人类世界的艺术语言。也许,实现“人在自然大地上诗意的栖居”是人类世界共同的梦想。董伟用他基于文化自觉性与先觉性上的对既定规则的突破与现代性抒写,时代化、形象化地诠释了这个世界性的艺术梦想。

董伟说:“海归的方式有很多,我选择做一只‘海鸥’。”这本画册,就是这只在不同文化之间洒脱自由飞翔的海鸥在天空中留下的斑斓的痕迹。

2015年秋,北京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秘书长

 
 

给董伟作品集的序

王明旨

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人同时又爱好绘画或雕塑的应该说大有人在,因为两者在很多方面是相近相通的。在我们国家很多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毕业于美术院校,这些设计院校为设计专业的学生设置了相当数量的造型基础课程,该课程既为设计的审美和设计表现打下基础同时也为这些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造型艺术的表达能力提供了可能。这种课程安排,在业内历来有两种褒贬不一的声音。赞同的方面认为很好或没什么不好,因为设计很需要审美素质能力,也需要很强的统筹和务实的推动力,因为人们由想象到实现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过程。作为一名设计师在学习期间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之外很重要的是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由想象到实现、由错综复杂到简单明了、由犹豫到决断、由单一片面到综合丰满这样的应对未来工作的能力。那么怎么样才能获取这样的能力?在学校的环境中利用造型基础的大量实践训练是很有效的方式。因为这些课程不仅要学习表达技法而且在授课的全程中学生必须要认真思考和体会:程序的安排、材料的准备、表达内容的主次、失败状态的心理调整、风格的控制、自己的作品和他人的比较,等等。作为未来的设计师往往非常需要造型艺术的基础训练所提供的这方面营养。虽然当今特别强调创造、创新,但是创造、创新的结果也还是有错综复杂的务实之路要走,也还有回避不了的形态处理的问题(实际上创造、创新也包含着美感的自然抒发)。尤其是现今传统专业的概念正在被全新的探索所突破,设计当中有美术,美术当中有设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另外一种看法是认为大量的造型基础训练不好,因为设计的功能是要创造未来人们的全新生活,学生学习设计主要要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至于审美能力不必要用大量课时去练习,只要听听理论课,看看展览即可。

我比较同意前者的看法,因为除了上述理由之外,我认为作为设计师审美观的养成通过听和看是远远不够的,审美感觉必须要经过造型基础训练,以及设计制作的亲自动手实践,还得有相当时间的和大量成功、失败的反复磨练才能获得的。设计之中的美感判断并不是靠理论条文而是凭设计者的感觉,这感觉正是长期的动手实践所获得的。设计师的设计激情也正是由上述的磨练所产生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这些由长期实践和磨练获得的美感判断。

董伟是我的老校友,他作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设计系终身教授在专业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国内的同行我更知道他为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有趣的是董伟也酷爱绘画,这正印证了我赞同从事设计的同时喜好绘画没什么不好,而且大有裨益的说法。正如董伟所说:“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我领悟到艺术应该是一种精神和思想的体现,其实真正的艺术达到一定境界之后,是艺术家的思想、作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各方面的完美统一。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不同的艺术之间是互相滋养,可以融会互通的。”

今天董伟先生准备举办他的画展,出版他的作品集,我作为他的学友向他表示祝贺!并期望日后不断有精彩作品问世!是为序。

2015.元月于北京

原清华大学副校长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西艺术交融共创人类文明

忘山

董伟南田先生是我三十多年前收授的一名小学生,他越洋将书稿和画册寄我,并邀我写序,心中甚慰!他是一位在艺术田地里勤奋耕耘的学者,十年如一日,在教学上、艺术创作上,坚定的走着东西方艺术交融之路,而这个方向也正是我的“光墨画”所遵寻的探索之道。有意思的是,他1986年在美国的第一次画展也正是以“东西方艺术交融”为题!

东方和西方艺术的交融,东西方文化的交汇,这是时代的必然。千百年来正因为人类文化的相互交融汇合,才令世界发展得如此进步,才令人类文明如此昌盛。

董伟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今已融入了美国社会,他幸福的家庭,他的一双优秀的儿女,就是东西方融合的生动诠释和标志。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而欣慰、自豪!

2014年10月我初次踏上美洲大陆。美国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中国和美国都是地球上伟大的国家,21世纪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中美两国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我期望并相信,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地携起手来,共同创建人类美好的明天。

2015年2月18日春节于北京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教育家,画家和雕塑家